“搭子”一词,最早可能有其他的含义,比如曾有一种农具被叫做搭子。在方言中,老门上那种锁扣,会被叫做门钌铞或搭子。
2007年出版的《上海话大词典》收录了“搭子”,意为“一起打牌的人”,后来引申到了饭搭子、运动搭子、旅游搭子等多种形式,以至“万事皆可搭”。最终,“搭子”成了一种文化现象。
2023年12月,“搭子”入选《咬文嚼字》编辑部“2023年十大流行语”。
2024年1月,“搭子”入选2023劳动热词。
年轻人热衷于“搭子文化"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现代社会交通发达,两小时前可能还在北京,两小时后却已身在广州。8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,兄弟姐妹的情感缺失,朋友圈文化的局限,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诸多不便。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“社牛”,大部分人一旦离开自己的朋友圈,便无所适从。所以,搭子文化的兴起,是和社会现实相适应的。
不过,搭子也不是那么好搭的。有的人穿个文化衫,上面写着“烦着哪,别理我”;有的人车尾贴个贴花,上面写着“追尾必嫁”。人的心情和个性是有不同的。在拒绝热脸(贴冷屁股)和欢迎骚扰之间,倒也不难选择,但是不是每个人脑门都写着字。
这时候,智能手机是否堪当大任?
也许在不远的将来,每个人的虚拟身份将会在脑门上写上字——写上心情,写上需求。这个虚拟身份就在你的手机的搭子社区里。
有时候,人的烦恼其实很简单,你以为你烦恼的是漫漫的征途,其实可能只是你鞋里的一粒沙砾;人的幸福其实也很简单,你以为幸福可能是别墅豪车,其实可能还不如陌生人的一声问候,一声回应。
某一天,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想享受一下从没见过的当地美食,却尴尬不知道吃什么以及怎么吃。于是你按下搭子社区的呼叫键,附近在“接受呼叫”状态的饭搭子带着友谊的嘴悠悠赶来。
某一天,你来到空空如也的蓝球场,运动细胞不意苏醒了,这时我希望旁边有一个搭子社区的器材亭,你按一下呼叫键,附近在“接受呼叫”状态的蓝球搭子会穿着棒球鞋、网球鞋匆匆赶来。
又有某一天,你在做一个人类的伟大发明,突然发现需要某种特殊性能的材料,你按一下呼叫键,一个材料学大咖从网上穿越而来……
当然,你可能需要AI,它能告诉你许多东西;但是,你可能更需要人类,他们能陪你走过人生的每一道风景。年少时的萦萦孑立,年老时的孤独无依,希望搭子社区能带给你无时无刻的陪伴。
搭子文化也许是未来生活的新希望和新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