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很多已经步入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来说,“找搭子”可能听起来有些不着边际。但对越来越多游离于家庭之外的“单身贵族”而言,频繁下载又卸载社交软件、穿梭于各类“搭子”邀约之间,却已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。
独处时分,手机成了最忠实的伴侣。无论是无聊还是有趣的闲暇时光,几乎都被屏幕占据,甚至在与家人朋友相聚时,也难改“刷手机”的习惯。手机所构筑的虚拟茧房,仿佛一颗引力巨大的星球,每一次试图逃离,最终仍被拉回它的轨道。
而“搭子文化”与社交软件的兴起,恰是这群年轻人试图冲破数字孤岛的一种回应。社交平台上,“跑步搭子”“爬山搭子”“火锅搭子”“聊天搭子”等话题层出不穷。即便是一个人吃海底捞,服务员也会善意地放上玩偶陪伴,便是热气蒸腾之间,反而更显形单影只的寂寥。所以频繁安装又卸载社交软件的背后,是一种矛盾的循环:渴望陪伴于是下载,未能如愿于是卸载,寂寞来袭再次下载……周而复始,映照出当代年轻人“想社交却怕麻烦”“渴望联结又不愿被束缚”的微妙心态。
“本想周末去徒步,翻遍朋友圈不是加班就是不感兴趣。一个人去又太无聊,最后只能窝在家里刷手机——又一个周末被浪费了。”这样的独白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。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生活环境,让许多年轻人陷入既渴望陪伴、又追求轻松的两难之中。
于是,“搭子文化”悄然升级,“搭子经济”应运而生。
所谓“搭子经济”,是指围绕轻量化社交关系“搭子”所催生的一系列消费行为。“第二杯半价”早已不经意间呼应了这一趋势。如今,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临时组队、AA 制拼单消费,既缓解孤独,也实现了更灵活、更经济的社交体验。
年轻一代消费更注重个性化、场景化和体验感。“搭子经济”恰恰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,让他们能基于兴趣快速匹配同好,开启不一样的消费旅程。譬如,武汉某高校研究生小张在旅游赏樱时,想拍照又不愿尴尬地自拍,便在闲鱼约了一位“陪拍搭子”。这种被称为“人形三脚架”的服务正在多地迅速兴起:陪拍者不仅帮忙找角度、指导构图,还延伸出打光、互动等细分服务。游客因此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,平台上也涌现出大量由陌生人共创的美好记忆。
在“大力提振消费”的政策东风之下,“搭子经济”的意义不止于社交方式的创新,更显示出拉动消费的潜力。它既激活了年轻群体的消费意愿,也带动了餐饮、旅游、娱乐、制造等多行业协同发展。有2025年数据显示,国内“搭子社交”赛道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,日均新增搭子群超2.3万个。
当然,这其中也伴随一些问题与挑战。部分搭子消费活动中权责界定模糊,容易引发纠纷。例如“陪爬”等服务中出现爽约、乱收费、专业度不足等现象;更有人假借“搭子”名义实施诈骗,如收款后失联、诱导下载诈骗软件等,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。所以一个合规有序的发展环境,是搭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。
“搭子”从一个网络流行词成长为一种经济现象,其背后是社会关系在数字化时代中的重新编织。在政策鼓励、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,“搭子经济”有望进一步渗透更多消费领域,比如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、儿童陪伴、医疗陪护以及各类社区生活服务。一个方便、规范、十足人性化的大模型,将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新动力,会真正长久地温暖每一个人。